活水九月十四日
犯罪是從亞當所領受的一種本能,小孩子犯罪的本能,和他長大成人後犯罪的本能是一樣的,不過小時候是在他的小事上犯罪,長大成人後是在他的大事上犯罪,但犯罪的本能卻是一個。小孩子為了哥哥多得了一塊糖就因嫉妒而生氣、哭鬧。漸漸長大讀書的時候,為了同學的功課好一點就因嫉妒而生氣。等到了社會中,為了同事比自己升級快就因嫉妒而生氣。雖然所因的事不同、所嫉妒的事不同、所生氣的事不同,但嫉妒和生氣卻是一樣的。
罪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學習來的,學習衹能啟發犯罪的本能。聖經上說:「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創8:21)
曆世歷代的人都有一個願望,就是要把罪從社會中除去,他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律法和教育。但律法所成功的衹是防堵罪,使罪不彰顯於外,律法的功用如同修飾墳墓一樣,衹能叫屍體不顯露在外,叫屍體的臭氣不出來。
教育也是如此,衹能叫人外表文明,衹能除去外表的野蠻。若不是從生命裡有了基本的轉變,因著教育的啟發,犯罪更有了工具,受過高深教育的人就在更大更多的事上犯罪。
但神救我們脫離罪的方法不是用教育,不是用律法,是叫祂兒子來到世界上救我們脫離罪;接受神兒子的就脫離了罪,身體雖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我們不再用律法來成功良善,來培養善行,是整個的心靈都從罪惡之中被挽回到義中來。
「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祂起名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
活水(二)九月十四日
「你的衣服,都有沒藥,沉香,肉桂的香氣;象牙宮中有絲炫樂器的聲音,使你歡喜。有君王的女兒,在你尊貴婦女之中;皇后佩戴俄斐金飾,站在你右邊。」(詩45:8-9)
這一段是指這位榮耀王的婚娶,“你”就是上文的神,神豈能與人結婚,這是比喻,這裡所說的女子是指聖城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都,這也是主耶穌自己說過的,彌賽亞登基為王,祂的京都就是祂的皇后,詩篇四十五篇是彌賽亞婚娶,建立地上的國度,預言中的彌賽亞是大衛的兒子,是神應許坐在大衛寶座上的君王,是以色列民歷代所等候的。但主耶穌頭一次來,告訴他們祂就是應當來的彌賽亞,但他們不信,竟把他們所等候的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殺了,他們另等候別人,到如今仍在等候別人,他們就接待了假基督,就是假先知,等他們受迫害過不去的時候,他們才向神悔改,那時,基督就為他們從天降臨,消滅了仇敵,基督就成了坐在大衛寶座上的王。
同時,主耶穌從天降臨,接教會到榮耀裡去,教會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也是基督的新婦,他來婚娶教會。詩四十五篇是為以色列民所盼而寫的,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和我們今天所盼望的不同,他們盼望基督來在地上成立王國,我們盼望基督來是帶下天上的國度。他們所盼的是屬物質的,我們是盼望屬靈的。王者大不相同,所以不能把詩四十五篇和啟示錄十九章羔羊的婚娶混為一談。
我們且看二者不同之處,詩四十五篇說:有絲絃樂器的聲音使你歡喜,啟示錄十九章說:「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們要歡喜快樂。」(啟19:6-7)
「皇后佩戴俄斐金飾,站在你的右邊。」「王女在宮裡,極其榮華;她的衣服是金線繡的。她要穿錦繡的衣服,被引到王前。」(詩45:9,13-14)「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啟19:7-8)
這兩處的皇后有顯明的區別,所以當說,前者是用以色列民地上的耶路撒冷,後者是新約的教會,天上的耶路撒冷。地上的耶路撒冷可以作天上耶路撒冷的影像,影像不是實體。
主來的時候,教會在天上所得的地位,遠超過地上的以色列民,到日期滿足,天上的地上的,要在基督裡同歸于一,成為新天新地中聖城耶路撒冷,地上的耶路撒冷,要隨著舊天地一同熔化了。
「都是照祂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9-10)
活水(三)九月十四日
「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10:28-30)
彼得雖然撇下的不算多,但是他一切所有的,就是他的漁船;還有父母,他弟兄也和他一同撇下;切跟隨了基督。那個財主不肯撇下一切所有的跟隨主,因此引出了彼得的話。主的回答是:為主撇下一切,為福音撇下一切,還要在地上得著一切。為主受逼迫,並且在永生裏仍要得著更多的,更大的一切,這是多麼上算的事,那麼人為什麼不現在跟隨主呢?如何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呢?為主受逼迫也是可怕的,所以他們不敢跟隨主。
主的話是信實的,可靠的,那些真心愛主,為主工作,為主撇下一切的人,都在地上得了百倍的一切。
為什麼有人在地上得不著百倍的一切,這不是主的話落了空,是他們沒有聽主的話,他們首先沒有為主撇下一切,他沒有為主而活,為福音而活,他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他看見狼來了就逃跑了,在主的事上不盡心盡力,所以他們沒有得著地上的百倍,更得不著永生中的獎賞。他本來是要得百倍而工作的,他失掉了他想要得著的。
主在此所說的百倍中有房屋、有弟兄、有姐妹、有母親、有兒女、有田地。他雖然撇下了父親,所得的百倍中沒有父親,只有母親,是主說掉了麼?不是,是馬可寫漏了麼?不是,一個父親就夠嚴厲的了,一百個父親如何能當得起,母親多是慈愛的,有一百個母親,那是何等的慈愛,所以主只說母親,沒說父親。
主耶穌在世界上的時候,那些供給牠的多是婦女,伺侯祂的也是婦女,婦女雖然不及男子有力量、剛強,可是愛心很大。
大衛說:「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撒下1:26)
喜樂的心九月十四日
「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出12:39)
凡蒙恩得救的人,都是蒙寶血所救贖的。讓我們記住,就像以色列人一樣,我們一旦蒙救贖,就當立刻出埃及,離棄罪惡。贖罪的寶血不僅把活人與死人分開,也將神的兒女從世界的捆綁中抽離。以色列人在午夜之前宰殺了羊羔,等他們把羔羊的血塗在門框和門楣上之後,他們趕緊吃了羔羊的肉,而且在吃的時候,還束腰、穿鞋,手中拿杖,隨時準備要逃離埃及。
救贖所帶來的頭一個果效,就是分別為聖。這無需花數年的工夫才能完成。相反的,在人蒙救贖的當夜,他就已經與世分別了;不容許他再花數天的時間去考慮,決定是否從世界出來。神從來不曾在救贖任何人之後,卻讓他繼續耽溺於世界中,和以前生活沒有兩樣。得救的人應當拿起手杖,動身離開。手杖是為走遠路用的,可不適合用來當枕頭。
靜夜亮光九月十四日
「我向禰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禰就赦免我的罪惡。」(詩篇32:5)
大衛深切地為罪憂傷。直至他在天國的恩典寶座前完全認罪,才得著醫治。他告訴我們,在保持沉默的那一段時期,他心中的罪惡感越發沉重。如同山上泉水的出口被堵塞,心靈因憂愁之激流而漲滿。他寬恕自己,企圖轉移自己的思想,但是一切皆屬徒然。他積鬱了極度的痛苦,因為他不願用認罪來使自己得釋放,所以他的心靈受極大折磨,不得安息。最後大衛明白他必須謙卑的懺悔回到上帝的面前,否則必死無疑。他急速來到施恩座前向無所不見的上帝承認他的惡行。對於驕傲的心,這是困難的,然而都是簡單的事。當他完成這一步時,立即獲得上帝的赦免。枯乾的骨頭即時開始歡呼。他開始歌唱過犯得蒙赦免的人所蒙的福。請看衷心承認罪惡的代價,確實是值得歌頌!每次真誠、迫切的認罪,都能白白地得到恩典,並不因為認罪悔改是配受恩典,乃因基督大愛的緣故!破碎的心必得醫治。泉源永不止息地湧流,為了潔淨我們的罪。主啊,禰真是一位「樂意饒恕人」(詩86:5)的上帝。因此,我們願意向禰承認自己的過犯。
荒漠甘泉樂侶九月十四日榮耀十架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
我主所吩咐我背的十字架,形狀大小,都是祂親目擬定的。
當我覺得有能力作大事業的時候,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懷著知足的心,在一個粗陋狹窄的工場裡安心工作;或者在一個似乎沒有果子可結的田地裡,一年過一年地繼續耕種下去。
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用仁慈恩惠去愛一曾經虐待過我的仇人,用溫柔的態度去和他講話,去站在他一邊幫他扺抗一切反對他的人,用同情和援助去抬舉他。
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在那些不願意聽見神的名字的人中間承認基督;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在心碎的時候,到人們面前去露一個早晨的笑臉。
十字架的大小種類,各有不同,但是每一個都是痛而且重的。
我找不出一個合乎理想的。但是當我舉起我的十字架來,順順服服地把它背在肩上,用忍耐不撓的精神去歡迎它的時候,乃是主離我最近的時候。
主常在我最憂愁最痛苦的時候,加添我的智慧,加深我的平安,加增我的勇氣,加大我的能力。--司買莉(Alexander Smellie)
用你的十字架來做幫助你前進的枴杖,不要用你的十字架來做絆倒你的絆腳石。
榮耀十架
In the Cross of
Christ I Glory
歲月悠悠,百物衰朽,十架巍然獨存留,
為我榮耀直到永久,聖蹟光輝照千秋。
或當人間憂患侵淩,希望幻減多驚恐,
十架偕我永無變更,常賜歡欣與安寧。
當我道路安穩、平康,周圍佈滿慈愛光,
十架恩澤愈顯輝煌,常使感激樂頌揚。
吉、凶、榮、辱、福樂、危難,藉主十架終美滿,
歡欣不改,平安無限,十架功效到永遠。
本詩的作者鮑寧(John Bowring,1792–1872)是一位傑出的人才,集財經學家、語言學家、自然學家、傳記作家於一身。他曾出任英國下議院議員、香港總督,代表暹羅及夏威夷群島駐歐全權公使,並獲維多利亞女王封為爵士。
鮑寧的父親是一位羊毛製品商人,常赴他國經商。為繼承父業,鮑寧在十六歲時已精通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和德文,終其一生共曉二百多種語文和方言,能講的也超過一百餘種;他曾將多種外國文字譯成英文,誠屬罕見。
據傳明未清初,基督教傳入日本,部份教友被逐而遷居澳門。他們建造了一座教堂,名「聖保羅堂」,後因地震及火災,教堂全部被燬,祇殘存前壁,而牆頂上的十字架巍然而立(筆者曾在四十年前親睹此遺跡)。
1849-1853年間,鮑寧任香港總督,有一次乘船至澳門,看到聖保羅堂的斷垣殘壁,零亂荒涼,惟獨十架屹立不移。他內心深受感動,靈感所至,就寫下了這首「榮耀十架」。鮑寧根據加拉太書6:14「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這首聖詩最早的中文譯文,出自宣教士伯魯格牧師(H.
Blodgett)的手筆,歌名是「寶架榮尊」,歌詞古色古香,令人激賞:
年代久矣,百物壞兮,十字寶架獨留存!
先聖後聖讚其超奇,我也以此為榮尊。
生之顛危,時來侵我,常多憂懼,多失望,
主之寶架永不棄我,常賜喜樂,賜安康。
災難,榮華,痛苦,歡愉,皆因寶架成幸福,
此中平安何可言喻,歡樂永勿能消磨。
基督寶架,我所誇耀,巍然永立宇宙間;
一切聖蹟光華普照,莊嚴燦爛億萬年。
這首聖詩有幾個不同的曲調,但今日似乎都已採用孔基(Ithamar Conkey,1815-1867)的譜曲。孔基是浸信會的司琴兼詩班指揮,有一個主日,因雨,詩班祇有一人出席,孔基十分失望,彈完琴後就離開教會在雨中漫步,當天牧師的資訊是「十架寶訓」,孔基想到了這首詩,就抓住靈感,為它譜上了新的曲調。
中英文聖詩集參考
英文歌名 In the Cross of
Christ I Glory
頌主新歌 338
生命聖詩 134
歡欣讚美 328
聖徒詩集 382
頌主聖詩 187
註:「歡欣讚美」詩集為英文版,原名是 Celebration Hym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