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有聲靈修

活水 三月二十七日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5:7

 

  世上有許多事的演變,是不合乎理想的。按理來說,此事應當很順利的發展,我這樣行就要得到某種結果,然而有時適得其反,不合我們所理想的;因此在我們的事業上就遭遇了失敗,我們的心也受了很重的打擊。有時事情在我們看來非失敗不可,我們的心已經絕望了,然而事情又忽然好轉,一切都在絕望的時候又有了希望,許多事是我們所揣測不透的。

 

  但神作事不像人,從來是按照祂的計畫而成功,因為祂有權柄能力,管理宇宙萬有,所以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既然我們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事,所以我們行事為人就不憑自己的智慧聰明,也不看周圍的環境如何變遷,專一仰望神的大能,求神引導所行的路程,把一切的事都倚靠、交托神。

 

  我們要更進一步的憑信心不憑眼見,事情成功是我們的勝利,事情失敗也是我們的益處,事情或成功或失敗都是神為我們所安排的,我們的心就靠神不動搖,世事無論如何變遷,我們透過一切,總信神沒有一點轉動的影兒,凡事憑信心不憑眼見。

 

  眼見是與理智相連合,信心是與神的大能相連合。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羅4:17-18


  活水(二)三月二十七日     

 

       我們都是生來瞎眼的人,看不到光明,在黑暗中摸索,不是沒有光,是因為眼睛看不見光,所以就變成在黑暗中的人了。幸虧有主耶穌找到了我們,開了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見了大光,使我們這些坐在死蔭中的人有光照耀。我們不是得著燈光,不是得著日光,乃是得著生命的光,有光照進我們的生命中,生命中有了光,我們就成了光明之子,不再是瞎眼的人,不再是坐在死蔭裡的人。

 

       我們雖然知道了基督的榮美,因為肉體的蒙蔽,眼睛仍是近視,只看見地上的財富,而看不見主的豐富,和神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基業,而不定睛在主的身上,不像詩人所說的: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123:1-2)

 

       眼睛是給我們領路的,沒有眼睛的人看不見路,只想摸索出一條路來,摸來摸去總是碰壁,有時就掉在坑裡。眼睛若能看見,就可以看清道路,我們走在道路上是因眼睛先看見了路,腳就走在其上。世上的路有千條,眼睛盯著世界,就走世界的路,定睛望著主,就走主的路。

 

       眼睛不但給我們領路,也能透露我們心中的意念。我們向外看,人也能借著我們的眼睛看見我們心中的事。當我們喜樂的時候,就有笑的眼睛;當我們憤怒的時候,就有兇惡的眼;當我們憐恤的時候,就有慈愛的眼。眼睛可以傳神(精神)把自己心中的事告訴人。當我們仰望神的時候,就感動了神的心。女子奪了王的心,就是因為她那雙美麗可愛的眼睛。

 

       王說: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的眼在帕子內好像鴿子眼。(4:1) 鴿子眼極美麗而又慈善,不像鷹的眼,滿了殘忍兇殺,所以聖經說它是不潔淨的動物。鴿子是潔淨的動物。我們信徒的眼當像鴿子眼一樣單純柔和。我們主自己的眼睛也是像鴿子。女子說:我的良人,白而且紅,超乎萬人之上。……祂的眼如溪水旁的鴿子眼,用奶洗淨,安得合式。(5:10,12) 雖然當祂察看事物的時候,眼目如同火焰,能看穿一切隱藏的罪惡,但祂向祂所愛的人卻是善良如鴿子。

 

       各樣的美德能使信徒的眼睛美麗可愛。各樣的罪惡能使眼睛昏花又近視,只看近處的,而看不見永遠的。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3:17-18)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活水()  三月二十七日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世上都自己承認是寄居的,雖然神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他們,他們也沒為自己的產業努力經營。雅各說他在寄居的日子裏,又少又苦,不像他家譜中洪水以前的列祖,都活了八、九百歲,也不像洪水以後,他家譜中的列祖,也活到幾百歲,他才活到一百三十歲,眼也看不見了,就覺著自己不行了。以色列人是亞當的正統子孫。有家譜記載。

       

  自從亞當犯了罪有了死,人都成了寄居的。到摩西的時候,人一生的年齡是七十歲到八十歲,還有許多人不滿七、八十歲的年齡,人在世上寄居的年歲更短暫了。

 

       可是我們常忘記在地上是寄居的,是客旅。忘記地不是我們長久的家鄉。我們的家在天上。所以信徒在地上東抓西抓,南跑北奔,為自己積富,再積富,在地上成了大富戶,忘記了主耶穌對財主是怎樣說的,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12:20)  彼得說: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彼前(2:11)

 

       神所揀選的人,不屬於世界,因此、世界也不屬於我們。世界雖然是神所造的,暫時落在撒但的手中,成了必須毀滅的東西,神另給我們預備了新家鄉、新世界,所以我們在地上更是作客旅作寄居的了。連那些未信主的人也明白這道理,所以古時帝王、貴族、富戶都為自己預備陰宅,他們知道死了以後是永遠的,但他們不知道上天的門和路。為何神的兒子們也忘記了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呢?無怪主對門徒說: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16:8-9)


喜樂的心 三月二十七日 

  

  故此神就給他們一個生髮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帖後2:11這個世界是不實在的。排斥真理的結果往往造成一種虛謊的氣氛使置身其中的人受到蒙蔽到後來甚至堅信自己是對的。蓄意的說謊者不能忍受被人家質問但盲目的人則不在乎因為對他們而言謊言已變成真理。

 

  相信謊言是很可怕的事情。相信別人的謊言已經夠糟了相信自己的謊言則更無藥可救。感謝神借著聖靈的光照能很快地驅走這類的黑暗。只要我們保有「愛真理的心」(10節)我們就是靠此得救就不必懼怕虛謊。最大的錯誤乃是逃避神的光關閉心門將祂真理的本身排拒在外。


靜夜亮光 三月二十七日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馬太福音15:27        這位婦人想到基督的偉大時,雖在愁苦中也得了安慰。當主說到給兒女的餅時,她隨著思考:「因為禰是恩典之桌的主人,我也知道禰是一位慷慨的主人,在禰的桌上必有豐富的食物。孩子們在享用豐盛的食物時必會有碎屑丟下喂狗,並不會因為狗吃到碎屑而導致孩子吃不飽。」她想到耶穌的豐盛賜予,而她所需要的相形之下只不過是一些碎屑而已。請記住,她要求的是趕出附在她女兒身上的鬼。對她而言是一件極大的事,但是她對基督的尊崇是如此高,因此她認為:「對基督,那不算什麼,只要祂給我一點碎渣兒就夠了。」常沈緬於你的罪會驅使你陷入絕望中,思想基督之偉大卻能領你入平安的避風港。我的罪雖眾多,但是耶穌僅以吹灰之力就可將它們全部除去。罪的重壓使我猶如被踩在巨人腳下將被壓碎的蟲。因為祂已經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罪的咒詛(參閱彼前2:24),凡祂而言,給我們完全的赦免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對我而言,獲得赦免是無限祝福。這位婦人大大張開她屬靈的口,期望從耶穌接受大恩,而祂也以大愛充滿她。她的事蹟是蒙福的信心榜樣。倘若我們希望像她這般得勝,就必須仿效她的戰術。


 

荒漠甘泉樂侶  三月二十七日 渴慕家鄉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提後4:7世界原是一個極大的戰場,其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的戰爭。人們都是戰士:有的為功名爭戰,有的為金錢爭戰,有的為生計爭戰,有的為美色爭戰,有的為主義爭戰,有的為幸福爭戰……

 

  保羅也是戰士之一,他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為甚麼他說他的戰爭是美好的呢?

 

  第一,保羅的戰爭不是為自己。人們的戰爭無非為個人或團體的私利,但是他的戰爭是為著天地之主的榮耀,為著人們的靈魂。他爭戰的動機和目的,何其『美好!』

 

  第二,保羅的戰爭是絕對勝利的戰爭。人們交戰,勝負殊難逆料,可是他有絕對勝利的把握。因為他爭戰,不是憑自己的力量,乃是憑基督的得勝。憑自己必失敗,憑基督穩得勝。他爭戰的成績,何其『美好!』

 

  第三,戰爭過後,神要賜他應得的獎賞--公義的冠冕、榮耀的寶座,掌權的鐵杖。

 

  人們在戰爭過後所得的戰利品或酬勞,都是暫時的,不久便歸無有,而且也不能滿足人們的心;惟有神的賞賜是永存的,也能滿足人們的心。保羅爭戰的結果何其『美好!』--醒

 

渴慕家鄉

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

 

時光漏沙將流盡,天堂破曉臨近,

我久渴望的黎明,美麗明媚早晨,

夜半雖黑暗沉沉,很快春陽東升,

在以馬內利樂境,滿榮耀光明。

 

基督耶穌是泉源,愛井深而水甜,

此泉在世已預嘗,天上更深更滿,

那裡主慈愛豐盛,憐憫似海充盈,

在以馬內利樂境,滿榮耀光明。

 

主以慈悲和聖智,織造時間之網,

連那憂傷的露珠,也因主愛閃光,

感謝祂恩手引領,慈心計畫前程,

在以馬內利樂境,滿榮耀光明。

 

 

  一般人都不願面臨死亡,所謂「好死不如惡活」。 基督徒則視死如歸,走完世間的道路,經歷過靈裡的爭戰,最後進入榮美福地,與主同居以馬內利樂境。

 

  這首聖詩又名「玉漏沙殘」及「以馬內利樂境」(In Emmanuels Land)是十九世紀女詩人古沾安在1857年所作。 原詩共有十九節,今日聖詩乃採用其中四節。

 

  古沾安(Anne Ross Cousin, 1824-1906)生於蘇格蘭,父親是醫生。 她嫁給一位長老會的牧師。 這首詩是根據十七世紀,基督徒殉道者路德福的書信和臨終遺言而寫。

 

  路德福(Samuel Rutherford, 1600-1661),蘇格蘭人,是一位博學的神學教授和牧師,他堅守所信的道。 1630年時,他因與當時的國教不能相容,在最高權力法庭受審,被解職放逐,他的著作也被焚毀。 路德福被禁講道後,就以書信勉勵其教友和友人,一共寫了二百二十多封勸勉的書信,其中一信有句:「玉漏沙盡,應即把握時間,及時尋求你的主。」,即本詩第一節的主題。

 

  八年後,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執政,獨立教會獲宗教自由。 路德福繼續領導反英國國教的運動。1660年,英國王政復辟後,國會以叛國罪傳訊路德福,但此時他已病重垂危,無法應訊。 臨終時,他說:「我即將去很少君王和顯要們能去的地方,願榮耀歸與我的創造主與救贖主。榮耀在以馬內利之地明亮照耀。」古沾安就將「在以馬內利樂境,滿榮耀光明。」作為每節詩的末句。

 

  這首詩的曲調是一位法國的音樂家杜罕(Chretien DUrhan, 1790-1845)所譜。他的曲調完全配合詩的涵意,前三行莊嚴肅穆,末句則以喜樂的音符來表達「在以馬內利樂境,滿有榮耀與光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