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九日 活水
小孩子在冰上跑,在雪裡玩,並且玩得高高興興,因為他們肚子裡有飯,外面有寒衣,所以不怕風,不怕冷。為甚麼聖徒不怕苦難呢?因為神是我們心中的力量,又是我們外面的保障。神對撒迦利亞說:「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圍的火城,並要作其中的榮耀。」(亞2:5)詩人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詩46:1-3)
在許多事上,神實在作了我們四圍的火城,作了我們的避難所,在各樣的危險災禍中都拯救了我們,保護了我們;神雖然拯救了我們,保護了我們,但我們的心卻是飽受了驚慌、懼怕。神雖然作了我們四圍的火城,作了我們的避難所,卻沒有作我們的榮耀,也沒有作我們的力量。為甚麼神的話衹成全了一半呢?
問題不在神。不是神不要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乃是我們的信心不足,我們有不信的噁心,不認識神的大能,所以在神的保護之中仍然驚慌、懼怕、憂慮。許多聖徒在患難的時候,經歷了神在他們的外面,又經歷了神在他們的裡面,當他們遭遇患難的時候,是何等坦然無懼,象但以理將被扔入獅子的洞中,一天三次禱告如常;象他三個朋友在烈火的窯前,抗拒王逼他們拜偶像的命令。真是神作了他們四圍的火城,又作了他們的榮耀;作了他們的避難所,又作了他們的力量。今日我們所敬拜的神,仍舊是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的神,在神不分古今。
一月十九日 活水二
主在世的一生有許多的事,聖經中沒有詳細記載。比如主耶穌降生和童年的事,聖經中記載的也不多,只記了幾件事。
主耶穌降生的地方是伯利恒,祂長大的地方是拿撒勒。拿撒勒是無名的小城,在離耶路撒冷很遠的加利利。今日拿撒勒因基督有了大名,但在當時是卑賤的地方,從來沒有出過先知。為什麼主住在拿撒勒而不住在大衛的城,或是耶路撒冷?主來到世界就是要作卑微的人。拿撒勒是馬利亞的家鄉,是加利利的一座小城。約瑟是伯利恒大衛家的人,他們都是窮人。他們為主獻祭也是窮人獻的祭。本來頭生的男子當用羊羔為代贖,因為他們賣不起羊羔,所以用了鴿子。主耶穌生下來就作了窮人。
主耶穌由童年時代,漸漸長大,強健起來,且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主耶穌在童年的時代全面發展,「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為什麼主耶穌如此好,就是因為祂有美好的靈,祂的靈不是人的靈而是神的靈。而且有神的恩在祂身上。祂雖然像根出於幹地,過著艱苦的生活,一切都不能影響祂的成長。祂十二歲的時候,到耶路撒冷去過節。祂雖是小孩子,祂卻進入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這表明教師所講的祂都能理解,而且智慧超過了教師,凡聽見祂問答的人,都希奇祂的聰明祂和祂的應對。祂的父母看見也很希奇。祂的父母知道祂是神的兒子,年代久了祂母親似乎忘記了祂是神的兒子,是從聖靈懷孕而生。所以看見主耶穌的聰明以為希奇。而且對主耶穌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主耶穌回答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約瑟和馬利亞仍未想起往事。主耶穌對他們說的話,他們不明白。主耶穌雖然不願意離開聖殿,但祂還是順服,同約瑟和馬利亞回到拿撒勒。祂這樣作乃是要遵照律法上所寫的,當孝敬父母。
有什麼兒童比主耶穌更聰明更有智慧?世上所說的神童只能明白地上的事,而不能明白天上神的事,但主耶穌在兒童時代就知道神的事,知道自己是父神的兒子,所以祂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因為祂是神的兒子,祂生下來就是神。」
一月十九日 活水三
舊約和新約大不相同,舊約的人是在律法之下作人,行的好,就得福;行的不好,就受咒詛。新約是生命平安的約,只有祝福,沒有咒詛。我們看經上所說的:「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誡命,我就給你們降下時雨,叫地生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你們打糧食要打到摘葡萄的時候,摘葡萄要摘到撒種的時候,並且要吃得飽足,在你們的地上安然居住。……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守我的誡命,……我必命定驚惶,叫眼目乾癟,精神消耗的勞病,熱病轄制你們;你們也要白白的撒種,因為仇敵要吃你們所種的。我要向你們變瞼,你們就要敗在仇敵面前。……你們因這些事若還不聽從我,我就要因你們的罪加七倍懲罸你们……」(利二六)
以色列人所受的災禍是按律法書上所寫的,神以七倍而又七倍,七次而又七次的災殃攻擊他們,直到他們的家成為荒塲留給他們。「我要把你們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趕你們,你們的地要成為荒塲,你們的城邑要逆為荒凉。」「至於你們剩下的人,我要使他們在仇敵之地心驚膽怯……」「他們若認自己盯罪和他們祖宗的罪,就是干犯我的罪,並且承認行事興我反對……也服了罪孽的刑罸,我就要紀念我與雅各所立的約,與以撒所立的約,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並且紀念這地……」以色列人的歷史過程,就是按照律法上所寫的成全了。(請看利末記二十六全章)。
祂但是主耶穌所立的新約裏面只有一件事,「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使罪得赦。」(太26:28)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在主耶穌方面是祂自己為人流血,在人的方面,是使罪得赦,刑罰歸給主耶穌,恩典歸給我們信的人。這是無條件的愛。我們成了永遠得救的人,是單方面的愛,永遠的赦罪,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凡是約都是兩方面的,惟有主所立的新約是單方面的,向人所要的條件就是信,祂的救恩要白白賜給一切信祂的人。
一月十九日 喜樂的心
「你們必受患難十日。」(啟二10)
這裡的「十日」有什麼屬靈含意呢?當亞伯拉罕的僕人要帶利百加離開娘家時,她的哥哥及母親要求讓她在家中再多待十天。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不肯以巴比倫王的飲食玷污自己的身體,也要求管膳食的委辦讓他們喝白水、吃素菜「十日」試試看。因此「十日」這兩個字,在聖經裡應該有更深的屬靈含意,很可能意謂「只是一段短時間」。這是否就是主給示每拿教會資訊的含意。
主似乎是說,首先,有些日期已定好,我們必要嘗受苦難,但這些日子是經主數點過的。苦難固然不可避免,但等這學苦日子過去,我們又將重獲自由。從另一方面來看,主似乎也斷言:試煉的期間為時甚短。十日不過是一眨眼的工夫。不管你在神面前經歷的是何等的苦難,它很快就會成為過去。因此務必忠心到底,神等著為你戴上生命的冠冕。
一月十九日 靜夜亮光
經文:「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24:45)
那開啟聖經的也是開啟心竅的。許多人能將經文放在頭腦中,但是唯有主能將心竅開啟來接受經文。我們的主耶穌與一般教師迥異。一般教師的教導達於人耳,但是耶穌的教導深入人心。一般教師對付文字的表面,但是耶穌將真理的內函植于人心,以致我們感受其特質與精髓。當主耶穌借著祂的聖靈將天國的奧秘向最無知識的人展示出來時,他們成為恩典學校中的學者。祂以聖膏澆灌,使他們得見那不可見的事物。多少有卓越成就的學者對永恆的事物卻是如此無知!他們知道啟示中使人死的文字,卻不明白其中的精意。他們的心被一帕子蒙住,以致肉眼無法滲透。我們也曾像他們一樣盲目,真理于我們如同黑暗中的美景,不被注意、不被重視。若不是耶穌的大愛,我們仍在無知之中。若不是祂的恩典開啟我們的心竅,我們不可能獲得屬靈的知識,如同嬰兒無法攀登上金字塔一般。唯有在耶穌的學府中才可能學到上帝的真理。其他學校或許會教導我們該相信什麼,但是唯有基督能指導我們如何去相信。讓我們靜坐在耶穌的腳前,懇切祈求祂賜福,恩助我們,使我們軟弱的心智可以領受屬天的事物。
一月十九日 荒漠甘泉樂侶
禱告良辰
「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
他墨蘭(Tammerlane)常喜歡向他的朋友述說他早年的軼事。他說:『我有一次被仇敵追逼,不得已藏匿在一所破屋中,我在那裡獨自枯坐了幾個鐘頭。那時萬念俱灰,再也沒有志氣和勇敢去幹前面的事業了。在絕望中我看見一隻小小的螞蟻,背著一粒比牠大數倍的穀,盡力向牆上拖走。牠跌下來多次,但是每一次牠仍舊努力向上。我曾數過牠跌下來了六十九次;可是牠並不灰心氣餒,第七十次牠到達了高牆的頂上。那時我得了奮興,我終身不能遺忘這個教訓。-譯自君王的軼事(The King’s Business)
我們如果看以前許多禱告都得不著答應,因此就有點灰心,我告訴你,那就不是信心的禱告了。信心的禱告看以前沒有得到答應的禱告是一種鼓勵、一種證據,暗示我們神的答應的來到是更近了,就在前面了。從起初到末了,主的教訓和榜樣都告訴我們:應當常常禱告,不可灰心;懇求的禱告若是沒有得到答應,就該集中以前所有的力量,繼續求神,直到神給你應許,或是成就。如果神已經聽了你的禱告,這並不是說,禱告可以中止了,仍該繼續,只是懇求的禱告應當改為讚美和感謝的禱告。--亞塞(Wm. Arthur)
大音樂家魯班斯坦(Rubenstein)有一次說:『如果我一天不練習音樂,我自己會覺得;如果兩天不練習,我的朋友會覺得;如果三天不練習,人人都會覺得。』我們的禱告也是如此。若不常常禱告,你和別人都會發覺:你的禱告是走了樣的。--選
莫勒先生曾為他五個不信的朋友禱告。他天天求神不肯放鬆,雖然一時看不見甚麼效果,可是他絕不灰心,一直繼續求神。結果五年之後,第一個朋友得救了;十年之後,第二和第三個朋友得救了;二十五年之後,第四個朋友救了;莫勒死後好幾年,第五個朋友得救了。他在禱告上所花的工夫,並不是徒然的。--醒
禱告良辰
Sweet Hour of Prayer
禱告良辰!禱告良辰!召我離開世事操心,
引我到父施恩寶座,將我心願向主說明。
每逢痛苦憂愁時節,我靈得遇安慰救拯,
未落試探所張羅網,全虧有此禱告良辰。
禱告良辰!禱告良辰!何等快樂!何等歡欣!
世界多少火熱之心,盼望良辰時刻再臨!
我向救主顯示之處,與眾信者努力前奔,
奔到主前,虔誠侍立,靜侯再逢禱告良辰。
主教導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而禱告蒙垂聽後,應該感謝和讚美。我們要珍惜這份神給我們的特權,將一切的心願帶到天父施恩座前向祂陳明。關於「禱告良辰」的作者有兩個傳說,迄今無人能真正釋疑。但這首聖詩幾乎被收集在每一本聖詩集中,也是每一個基督徒最喜愛唱的一首聖詩。
在英國Coleshill的一個小鄉村,有一位瞎眼的傳道人,名華福特William Walford,他常被鄰近的各教堂邀請講道。華福特有一小店,出售他手雕象牙及木刻等小玩意兒。他有時也寫一二詩詞,有一天薩爾文牧師(Thomas Salmon)來他店裏,他請牧師寫下他腦中的詩句。三年後,薩牧師去美國,把這首詩交給「紐約觀望者」編輯刊登。
另一傳說是這首詩寫于1842年,作者是一位英國基督教公理會的牧師華福特(William Walford,1772-1850)。當年華福特雖巳失明,但仍牧會和寫作,並在神學院教授古典文學。後人根據他的著作「禱告典範」(The Manner of Prayer,
1836年出版),認為他是這首詩的原始作者,因二者內容如出一轍,亦有人認為二者實為一人。
禱告是神與人之間最親密的交通。自一個基督徒的禱告,可窺見其靈命。人逢絕境時,禱告是惟一的出路,也祇有藉禱告才能卸下千斤重負。禱告雖是如此重要,但多數基督徒不得不默認,花在禱告上的時間並不多。有一位姊妹,她每天花數小時禱告和代禱,她將所禱告的事項記下,也記下神如何回答她的禱告。她的結論是約翰一書5:14「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甚麼,他就聽我們。」
本曲作者是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1816-1868,見一月十四日)
中英文聖詩集參考
英文歌名 Sweet Hour of Prayer
頌主新歌 358
頌主新歌(中英) 363
教會聖詩 320
生命聖詩 427
新聖詩 136
歡欣讚美 640
聖徒詩集 552
聖詩 483
台語聖詩 267
讚美 358
世紀讚頌 374
頌主聖詩 468
讚美詩(新編) 203
校園詩歌II 49
註:「歡欣讚美」詩集為英文版,原名是 Celebration Hym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