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
彼得前書概論(一)
彼得前書的主題是“受苦”,作為基督徒而受逼迫是很普遍的。借著查考彼得前書,我們能更深入的瞭解,為什么神有這樣的定規,彼得為什么告訴收信者要在受苦的事上仍然為主作見證。而彼得後書的信息是“主要再來”的應許,當時有異端興起,彼得對假先知、假師傅等異端有明確的指正。今日當我們面臨受苦或異端時,彼得前、後書正好給我們一個答案。讓我們一起學習,讓主的話照明我們,如同晨星在心裡出現,叫我們能對聖經有更深入、正確的瞭解。
一.作者與作者考證
1.使徒的權柄:彼得前書一開始即記載著“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彼得是耶穌所揀選的十二使徒之首。新約聖經的編纂來由是這樣的:當時使徒們有教導各教會真理的權柄,他們常以書信方式教導,聖徒們彼此傳閱這些書信而得勉勵;主后第1世紀到第4世紀之間,有人認為這些文件有其重要性,應當像舊約聖經一樣匯集成冊,而當時四福音書已完成,即把兩者編纂成一本正式的經典─新約聖經。這些書信的歸納、收取,是根據是否出于神的啟示等基本的原則來決定的;而彼得寫的這封信能收納其中,彼得本身使徒的資格,和他是耶穌的見證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使徒的權柄是他的話能收在聖經裡的原因。
2.不僅如此,書信內容清楚有代表性,顯明是出于神的。清楚、準確地闡明真理,也是書信被收入聖經正典的原因。
3.讀信的人認出其中有感染力,感到是神對人說話,感受到神話語的力量,聖靈的能力被人接納。就好像使徒保羅說,整本聖經皆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17),這“默示”就是聖靈吹氣。
4.書信內容與其他教導經文不相違背、沒有抵觸、沒有矛盾之處,和舊約正典沒有衝突,不是偽造的。
5.可能在教會的傳統上、傳閱上,當做可靠的資料。
6.早期教父引用書信內容時持審慎的態度。
由以上六點可以得知,彼得前書被收入正典已經過許多試驗,因此我們接納作者為彼得。
19世紀的批判學者提出疑問:從書信的文字結構來看,身為一介漁夫的彼得,怎可能寫出如此優美的詞句呢?另一個疑問是:書信可能是別人冒彼得的名寫的。我們必須承認,這並非不可能。因為當時盛行冒有名的人寫信,以增加書信的分量;然而這些人並非為沽名釣譽,他們所寫也有相當內容的。所以用彼得的名寫信若能被接受,有兩種情形:第一,他所說的真是出于聖靈,但若如此就不需冒名;第二,如果他寫信的內容不是出于聖靈,卻能被接納到聖經裡,那問題就十分嚴重了。這是批評學者給我們加上的問號。對于以上的批判我們也有一些回答:
1.內證一:彼得前書本身的內證,它已被收在聖經裡,除非你能提出反證,証明非彼得所寫,否則我們有何理由不接受彼得是作者呢?
2.內證二:彼得前書5章提到,此信是託西拉送至各教會傳遞的,表明西拉是可以替“彼得是作者”作證的。很有可能西拉也認識收信的對象。西拉帶信,信中又明說是彼得所寫的,我們有何理由不接受呢?
3.外證一:彼得在後書中說曾寫過一封信,既有彼得後書,表示之前還有一封書信,誰能證明非為此呢?
4.外證二:其他書籍引用。第1、2世紀期間,約翰的門徒波利卡寫信給腓立比人時,多次提到彼得前書,他是最早引用彼得前書的人,對彼得的身分、權威與此書是一種正面的認同。另外,教父愛任紐在《反對異端》這本書中也引用彼得前書1:8。這些都可以從教會的文獻中查出。
雖然批判學者持不信的態度,也不敬虔,但經過他們嚴厲的批判,許多人才開始認真找資料作研究,書信的真實性反被顯出來,也有好處。至于辭藻優美的問題,以後我們會再提出交待。
二.成書年代
彼得前書大約寫成于主后64、65年間,因彼得受逼迫于主後67、68年間殉道。彼得寫信時保羅可能已經殉道,或者被下在監裡,沒有自由,彼得就接替他的宣道工作,牧養這些教會。彼得前書暗示此時大逼迫將臨,故彼得教導信徒在受苦中仍要為主做見證;並在彼得後書中教導主再來的應許與盼望,同時對假先知、假師傅與異端的危害也有明確的教導。為何成書年代要考證呢?因為若有人假冒彼得之名寫書,那麼彼得當時就可以提出反駁,彼得沒有說話反對,更加肯定作者是彼得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