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 六月十九日
世上的貧窮人,他們的貧窮成了他們的重擔;但是世上的富足人,他們的富足也是他們的重擔;富足的重擔比貧窮的重擔還要大。世上沒有家的人,以孤單為苦;但是那些有家的,又以家室為苦;有家所受的苦,比沒有家所受的苦還大;所以世界上並沒有真的幸福。惟有在基督裡的人,在各樣的環境中都有平安喜樂;基督不但是人將來的福氣,也實在是今日的福氣,可是我們常是近視眼,看不見基督是我們的至寶,衹在地上東抓西抓,抓來抓去,結果是捉影捕風。雖然富有經驗的所羅門主留下了自己的經歷,約伯也留下赤身出於母胎也以赤身歸回的見證,但世人仍然不肯相信;世人不相信他們的話,但信主的人也是不信,和世人一樣天天以地上的事為念;世人以為樂的我們也樂;世人以為苦的我們也苦;因此信主的人和世人並沒有多少分別。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見證,基督沒有在我們裡面,所以基督也不能披戴在我們外面。
神的旨意是叫屬祂的人在地上與世人有分別,脫離 上的一切捆綁,在基督裡過自由得勝的生活;不作罪孽的奴僕,不受肉體的轄制,在基督裡有豐盛的生命與葡萄樹緊密聯合在一起,因基督而多結果子;神不是向少數的人這樣要求,乃是向每一個在基督裡的有此願望。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衹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6:17)
活水(二) 六月十九日
最大的奧秘。
基督是神的兒子,在神的家中,神國裡是在第二位,除了父就是子,最奇妙的是,祂來到世間穿上了人的身體,成了一位有肉體的神人。父神是靈,無形、無像,充滿萬有,基督成了有形體的神,祂在地上的時候有人的形體,祂升上了高天,仍然帶著復活改變的形體升天去了。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有一位好像人子的,身穿長衣……」(啟1:13) 基督從死裡復活以後,改變了祂降世以前的形體,祂成為有人形體的神子。這是一件極大的奧秘。就是無形無象的神,變成有形有象的神。
而我們是人,是有形有象的人,因著基督從死裡復活釋放出來的生命,成了有神生命的人,基督的靈重生了我們,我們在身體得贖的時候都要改變和基督相似,在神的家中隨基督之後,又生了許多眾子,就是所有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從主耶穌復活到祂再來,這期間神所生的眾子。但我們的生命在萬古以先早已在基督裡面了。
我們將來所要得著的形體乃是與基督的形體相似,主耶穌的父就是我們的父是我們的神。這眾子要成為天上聖城新耶路撒冷,神眾子聚居的地方,神也住在其中。這是真實的奧秘,在不久的將來主耶穌再來的時候,就全實現了,這聖城耶路撒冷就是教會。
聖經上又用新郎與新婦來比喻基督與教會的關係。這不是指一個信徒與主的關係,乃是全教會與主的關係。全世界只有一個教會,這整體的教會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就是羔羊的妻,到基督再來的時候要婚娶教會,如今教會等侯主來,如同妻子等侯丈夫,基督愛教會也如同丈夫愛妻子,基督是用捨命的大愛,愛了教會,這也是極大的奧秘。
「基督是教會的頭;祂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借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因我們是祂(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身上的肢體。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秘,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23,
25-32)
今天我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與基督,與基督合而為一,成為一靈,也是成為一體,我們住在主裡面,主也住在我們裡面,這也是極大的奧秘。等到主來的時候,神的奧秘都成全了。
「但在第七位天使吹號發聲的時候,神的奧秘,就成全了,正如神所傳給祂僕人眾先知的佳音。」(啟10:7)
喜樂的心 六月十九日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73:25)
我們當全心全意地愛我們的主。關於這點的重要性,我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神所盼於我們的,就是這個。祂不願意與其他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分享我們的心。即使祂可以得到最大的一份,祂也不能滿意。祂要我們全心全意地愛祂。
神不能容忍競爭。我們的一切都必須全獻在祭壇上,這是基督徒得屬靈能力的秘訣。一旦活祭獻在壇上
— 不,等最後一份祭物都呈上了 — 火就從天而降。沒有祭壇,就不會有屬天的靈火。不管我們對基督的十字架在理智上的領悟有多深,不管我們是否時時在談論主犧牲的愛,這些都不能給我們帶來聖靈的能力。唯有當我們本著愛,甘心情願地把一切都獻在祭壇上,聖靈的能力才會臨到我們。
靜夜亮光 六月十九日
「良人屬我,我也屬祂。祂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我的良人哪,求禰等到天起涼風,日影飛去的時候,禰要轉回,好像羚羊,或像小鹿在比特山上。」(雅歌2:16-17)
聖經中若有任何喜樂的經節,無疑的這是這節:「良人屬我,我也屬祂。」這經節是安詳、充滿信心、洋溢著喜樂與滿足的。這經節也提醒了我們,祂在到客西馬尼園以前所說的:「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約14:27)「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讓我們再次搖響銀鐘說:「良人屬我,我也屬祂。祂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雖然環境是美麗可愛的,但卻不是一片陽光普照的土地,地上尚有一陰影。天空中有一片雲,在美景上投下一陰影。「等到天起涼風,日影飛去」。「比特山」的另一名稱為「分隔的
山」。對我所愛的人,任何分離都是苦澀的。雖然你不懷疑自己的救恩,你知祂屬於你,但是你尚未與祂一同坐席。切勿讓疑惑之雲遮蔽「你屬祂、祂也屬你」的信念。
荒漠甘泉樂侶 六月十九日 擘開生命之餅
「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賽28:28)
我們沒有在主的手裏被摔碎以前,主不能用我們來做世人的糧食。『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的。多少時候,主給我們的經歷是痛苦的;但是我們的痛苦能使別人的生命得福,那末我們所付的代價,也不算太大了。 世上最可愛的東西,往往是從眼淚和痛苦中得來的。--密勒(J.R.Miller)
神已經派定我做祂選民的糧食,如果這糧食必須經過獅子牙縫的磨碎纔能喂養祂兒女的話,我還是感謝讚美祂。
--意內息斯(Ignatius)
世上的英雄,醫界的偉人,差不多都是由貧乏、患難、不幸,促成的。因為藉著苦難,纔會生出毅力和忍耐來。
父親的那隻舊掛鐘能擺動的原因,就是因著下面有重量。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暴風的力量,來催進船隻的進港。這就是說:神往往利用人的反對,來激進信徒的信心和工作。
聖經上最光榮的人物,都是先被磨碎、壓傷,然後纔成了他人的糧食。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是因為他的苦難最多,順服也最多。雅各也曾遭受過不少難忍的磨煉。約瑟必須做過波提乏的僕役,坐過埃及的監獄,纔能得到宰相的高位。
大衛在山上像鷓鴣般被人追逐-又疲倦,又痛苦,至終卻成了全國的糧食 保羅如果沒有受過鞭打和石擊,也決不會成為該撒家的糧食。他是為王家作磨碎的細粉。親愛的讀者,如果神命定你受特別的試煉,當知道在祂的心中,已經給你留著一個特別的地位。--選
擘開生命之餅
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擘開生命之餅,充我靈飢,正如海濱當年,引眾歸依;
願努力查經,見主聖顏,寸心迫切思慕,生命之言。
明示永生真理,使我遵循,正似當年祝餅,加利利濱;
從茲鎖鏈脫身,束縛無存,真理賜我自由,安樂永恆。
主乃生命之餅,使我存活,主聖言及真理能拯救我;
求主常賜靈食,時時同在,教我愛主真理,因主是愛。
求主差遣聖靈感我內心;開我心靈眼睛,使我看清;
指示我諸真理在主聖書,因此明白啟示,得見恩主。
自1873年起,每年夏季在紐約西鄰的巧得魁(Chautauqua)湖畔,有許多夏令營及學術講座在此舉行。 1877年營地的主任–衛理公會範森會督(Bishop
J. H. Vincent)請他秘書賴柏麗(Mary A. Lathbury, 1841-1913)為聖經研討大會的主題歌作一首詩,並請蕭文(William F. Sherwin, 1826-1888)譜曲,因他們剛合作寫了一首廣受歡迎的聖詩 --「黃昏敬拜」(Day Is Dying in the West)。
一個晴朗的夏日,賴柏麗獨自在風景秀麗的湖邊讀經,讀到耶穌分餅使五千人吃飽的故事,聯想到耶穌是生命之糧,就執筆寫了這首詩。 因首句「擘開生命之餅」,後人常在聖餐時用它作擘餅詩歌,其實這是一首夏令會的經文聖詩。
賴柏麗也因這首詩,被稱為「巧得魁的桂冠詩人」。
賴柏麗出生於紐約,父親及兩個兄弟都是衛理公會的牧師。 她是一位職業的藝術家,曾執教於藝術學校,並在市立圖書館及教會的文藝事工上服務。 1875年起,她有六個夏天,都參加巧得魁營地的工作。 1885年,她發起「青年向上運動」(Look-Up Legion),定下四規條:「看上不看下,看前不看後,看外不看內,助他人一臂」,後來又加上一條「奉主的聖名」。
1875年格蘭特總統(President Grant)訪問營地時,她作「歡迎歌」。 1876年慶祝美國建國一百週年紀念時,她作了一首「當揚聲,揚聲歌唱」(Lift
up, Lift up Thy Voice with Singing)。 她曾擔任衛理公會聯合主日學會刊物的編輯。
蕭文是浸信會會友,十五歲時就讀於梅遜的波士頓音樂學院,1874年起任巧得魁會堂合唱團指揮,達十四年之久,並編輯音樂雜誌及主日學刊物。
中英文聖詩集參考
英文歌名 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頌主新歌 241
頌主新歌(中英雙語) 241
教會聖詩 389
生命聖詩 164
新聖詩 87
歡欣讚美 413
聖徒詩集 688
聖詩 220
台語聖詩 182
讚美 187
恩頌聖歌 229
世紀讚頌 266
讚美詩(新編) 165
校園詩歌II 112
註:「歡欣讚美」詩集為英文版,原名是
Celebration Hymnal.